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
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小孩子从小起就有学习的天赋,所以要从小培养,如果小时候不养成一个好的习惯,长大后是很难改变的,其中有一项重要的环节就是和小孩子相处,怎么跟小孩相处,相处的方式又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一一道来。
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1
一、桃花爸爸:爸爸出轨,女儿“嫁不出”,儿子成希哥
我们身边不乏一些大龄优质剩女,她们条件优越,追求者众,却始终与婚姻保持距离。究其原因,是她们小时候曾经历过父母(绝大多数是爸爸)有外遇,双方激烈争吵的黑暗历史。这段经历让她们对婚姻失去了信任。也有一些男人,喜欢玩弄感情,视女人视爱情为玩物。这些男人的童年,大多有一个出轨的爸爸,天生的模仿行为,让他们踏上了爸爸的旧路。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虽说现代人思想越来越开放,但在对待老公出轨这件事上,大多数女人还是更愿意选择隐忍。尤其是当夫妻俩有了孩子,女人更是倾向于为了孩子而维系着整个家。可你想过吗?孩子天天面对争吵不休的父母,或是以冷漠麻木取代了欢声笑语的家,心里会是怎么想,而这种想法对他的成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小编认为,如果两人的感情已无法修复,倒不如爽快离婚,长痛不如短痛,离婚后双方都能重新追寻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无论孩子跟着谁,起码他的成长过程是正常的。
二、暴龙爸爸:棍棒底下无孝子,不自闭就叛逆
棍棒底下出孝子,狼爸虎妈式的教育方法曾被一些父母,尤其是父亲奉为圣典。动不动就打,动不动就骂,孩子一看到爸爸,没有亲切只有恐惧。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越来越胆小,不爱说话,亲子关系也变得疏远冷淡。孩子不是说完全不能打,若触犯了原则就应该打,例如孩子玩电、玩火、偷东西,这类会危及生命和影响一辈子的事就应该打。但打要有度,一不能打伤孩子,务必掌握力度;二不能经常打,最好狠狠打一次让孩子永远记住;三不能乱打,要打得有理并让孩子知道自己为什么挨打。
孩子的心理是很脆弱的,父母是他最信赖的人,被最信赖的人施以最残酷的对待,心理上肯定会受到创伤。所以千万不能什么都靠打,可以尝试跟孩子讲道理,耐心分析事情的前因后果;也可以尝试冷处理,让孩子一个人呆着,所有人都不理他,这样他就会思考反省自己哪里做错了。
三、大树爸爸:温室小花,如何经历风雨?
爱孩子无可厚非,但过分的溺爱往往会变成了害。有些爸爸把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孩子,对孩子的物质要求无条件统统满足,什么都是孩子优先,让孩子享受特殊待遇,根本不需要孩子做任何家务,在家中,甚至在幼儿园等社会环境中“高人一等”。
爸爸永远扮演参天大树的角色,孩子被宠上了天,如温室小花一样,从未体会过独立生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惯了,还谈何上进心?孩子的欲望不断放大,但爸爸的能力终究有限,当孩子的欲望无法从爸爸那里得到满足,可能就会萌生偷、抢的念头……孩子从小事事受到无条件的袒护和满足,将来定会无法无天,出来社会后若遭遇一点点打击,都将加倍放大而心理上无法承受。
四、屏幕爸爸:爸爸被“怪兽”抓走了,我没有爸爸了
爸爸白天上班精神紧张,晚上回家看电视、看手机、玩游戏,放松放松,本也无可厚非,但你别太过分啊!孩子白天在家一个人玩,晚上爸爸回家了,一动不动地盯着各类屏幕,孩子还是一个人玩,亲子时间本就少,晚上仅有的几个小时还被电脑、手机这个“怪兽”剥夺了,孩子跟没有爸爸也没有太大区别了。此外,孩子天生对游戏对电视就没有抵抗力,面对花花绿绿变幻莫测的屏幕,马上就被吸引过去了。当孩子爱上电子产品,其危害多大想必也不用多说了。
家有“电视宝宝”,先别怪孩子,想想他看电视的习惯是从何而来。还不是大人“教”出来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样,要让孩子远离电子产品,父母请先放开它们。
五、永远缺席的爸爸:我想要的,爸爸永远不懂
在家都是一个人玩,家长、运动会永远不出席,接送永远由祖辈、保姆代劳,即使生病了也不一定能博得半点关怀,这会让孩子感觉“很没面子”,很失落,慢慢地就会失去自信。对于爸爸,孩子的自豪感通常并非来自“我爸爸是知名企业家”、“我爸爸有几千万”、“我爸爸开奔驰”,而是来自“我爸爸昨天带我去海洋公园”“我爸爸教我画画”。
父母的陪伴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工作再忙,爸爸也要适当的陪陪孩子,周末不要只工作,陪孩子做做手工,带孩子去公园玩玩,做个饭给孩子吃,相信这些对他的成长,比任何物质满足都更有帮助。
爸爸该如何与孩子一起玩儿?
现在的新爸爸,大多是80后甚至90后,正在完成从男人到丈夫、父亲的角色转变。父辈的教育方式很多已经过时了,年轻爸爸应该建立起新的教育观念。先从“玩”下手,爸爸该如何与孩子一起玩儿?
1、和宝宝亲密接触
不要以为小宝宝什么都不懂,抱他、亲他、和他说话,他也不能理解。宝宝未来人际关系发展的基础,来源于小时候安全的依恋关系。和爸爸的亲密接触,能让宝宝内心充满安全感和满足感。
2、积极回应宝宝
无论是大宝宝的童言稚语,还是小宝宝的每一次发音、每一个动作、每一次哭闹,都是他们跟你交流的方式。如果得不到回应,他会变得焦虑。所以爸爸请积极回应宝宝,微笑、抚摸、抱抱,都会让他感到安心和快乐。
3、当个话唠爸爸
父母越沉默,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越差,以后的阅读、学习能力也会受到影响。爸爸不妨当个话唠,跟宝宝聊聊天,读读图画书,外出时为他讲解他所看见的一切,宝宝听到的词汇越来越多,大脑中处理语言的功能就会得到发展。
4、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
秩序感的建立,有助于宝宝获得安全感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爸爸应该努力为宝宝建立秩序感,例如在固定的时间换尿布、洗澡、外出散步,回家之后可以吃饼干,在睡觉之前讲故事或唱儿歌等等。
5、带宝宝去探索
由于女性的天性,妈妈会不自觉地对孩子开启保护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孩子自由地探索。这个责任就交给爸爸了!当孩子努力去探索的时候,你要保持鼓励的态度,尤其是当他受到挫折时,需要从爸爸那儿得到鼓励。
6、选择性地陪宝宝看电视
看电视并非只有坏处,孩子3岁后可以适当地看电视,爸爸要把好关,选择适合宝宝年龄段的节目。爸爸要保留点童心,陪着孩子一起看电视,为他讲解电视的内容,甚至和他展开讨论,让看电视成为孩子宝贵的学习经验。
7、教宝宝学规则
要在社会上立足,就要懂得这个社会的生存规则。但孩子通常是冲动的,让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需要一定的时间,爸爸要耐心,不要把打骂作为你的“绝招”。
8、不要停止鼓励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和生长速度,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爸爸的鼓励是孩子成长的最大动力,永不停息地给予孩子独特的鼓励,你会看到他真的就能做好。
9、尽力给宝宝高质量的照料
研究表明,高质量的婴儿照料和早期教育能促进宝宝以后的学习和社交技巧。父母亲自照料孩子,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如果条件不允许,爸爸务必把好关,保证照料者能够提供孩子更好的照料和更大的发展空间。
10、照顾好你自己
是的,这不是爸爸跟孩子玩儿的方式,而是最基础条件。戒烟、戒酒,尽量保证良好的睡眠质量和饮食质量,只有照顾好自己,才能胜任养育宝宝这一最有挑战性的工作。
怎么和自己的孩子相处2
1、理解内向
父母要明白,一个内向的孩子意味着什么。了解什么是内向的孩子,对教育和培养孩子大有裨益。你首先要了解一些内向的人常见的特点,帮助你发现孩子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并且知道内向孩子的特点。在你了解了内向孩子的特点之后,你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例如,你的孩子可能更喜欢一个人呆在她的房间里或者一个人玩,她不太不容易与人分享感受,这些都是正常的。
人们常常担心,一个独自度过时间独处的孩子,会陷入某种情绪困扰,比如抑郁。的确,这种行为可能是抑郁症的征兆。内向不是对外界影响的反应;这是一种性格特征。换句话说,一个善于表达、外向的孩子变得沉默寡言是情绪的反应,但他不会突然变成一个内向的人。
许多家长试图让内向的孩子“敞开心扉”,多与其他孩子交往,这可能是出于对情绪健康的担忧。列出内向者的特点是开始了解内向的好地方,但这只是一种获得基本概念的方法。我们想要的是更深入地理解内向意味着什么。了解一个内向的人的全貌是非常有用的。日常要细心观察的孩子社交行为和互动细节,以及他们的情绪和他们的语言表达。
2、尊重孩子的喜好
一旦你能更好地理解内向意味着什么,你就能更好地识别孩子的喜好。一旦你意识到孩子的喜好,你就需要尊重这些喜好。例如,内向的人往往没有(也不需要)朋友。如果你看到你的孩子只有一两个朋友,而你看到其他孩子有五个或更多的朋友,你可能会开始担心你的孩子在社交方面有问题。你可能觉得你应该鼓励你的孩子交更多的朋友。你可以安排许多玩耍的日子,一次邀请几个孩子来玩。你甚至可以试着和你的孩子谈谈,看看问题出在哪里。内向的孩子只喜欢和一两个朋友在一起也是很好的。尽可能让你的孩子找到他的朋友,满足孩子想和他们在一起玩耍交流的时间。
3、及时鼓励表扬孩子
内向的的孩子有什么要求,或者是东西或者行为,要答应她满足她,这表明你爱她喜欢她接受她。如果你不能做到,就会让孩子以为你冷落她不爱她,她就会觉得你向远她不亲近她。想想你的孩子对你的行为的反应会有什么感觉。如果你让她觉得她的行为不正常,显露出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个打击,她不但对你有了芥蒂,甚至对自己也有了怀疑。心灵上是有伤害的。
需要记住,有天赋的孩子可能在情感上很敏感,所以性格内在的孩子的感受并不总是我们对他们的感觉。我们爱他们,但当我们试图改变他们时,他们可能会认为我们不喜欢他们,而他们可能会把这理解为我们不爱他们。我们既要爱孩子,也要喜欢他们。不断地及时表扬孩子。
4、支持你的孩子
当你了解你的孩子的内向性格时,其他人可能也会你的孩子有所注意。例如,老师可能会告诉你,你的孩子在和小伙伴交流方面有困难,她可能会督促你的孩子更积极地参与她不想参与的游戏和活动。你要对老师讲清楚为什么你的孩子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交流小组活动。希望老师能支撑你的孩子。
内向的人可能永远不会成为聚会的焦点,但他们仍然是有独立人格的人,非常有趣有特点有自己长处的孩子,爱你外向孩子,也要爱你内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