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屋的散文

时间:2024-02-22 17:56:16
老屋的散文

老屋的散文

老屋的散文1

文友的一篇《老屋旧时光》,勾引起我的思绪,说实话,我很少写散文,可看了她的文章,满眼盈泪,素材就在我的身边,老屋也在我的身边,此刻我正住在其中,而且今生要和它相伴,没有可能离开它,因为没有实力重修它或者移住另它新宅。现在在全村我是最穷的一戶,也是还没有离开老屋的一戶。

我住的老屋是一个旧三合院,当初住着我们这个姓氏的一个大家庭,有十几口人,如今我哥几个都搬离了,我的几个女儿都嫁出去了,只留下我和老伴一家两口人,孤零零地守在这里。老屋就成了我俩相依相伴的栖所。不用预言,待我俩死去之后老屋不会再有人居住,将在荒凉中淡出人们的视线,结束它的使用价值,回到大自然的原来中,变的无声无息。曾记否,它也没有惊天动地,历史的尘埃淹没它几乎就不用什么。

我家的老屋至少有500年历史,原是前人居住的,因为要和村里的历史联系,我们这个姓氏住在这里,己有300年了,是从别地迁来的,有祖坟可以作证。中间经过几次修缮,光泥摸的墙层挖出来就有20多层。还有院外有一棵200年的老酸枣树,如今还健壮得像一个老人,酸酸甜甜的果食让你一尝就生津止渴,余味无穷。

我一生下来就住在老屋,老屋伴随我一直走到今天,在现代化新居的今天,老屋旧宅不但没有光泽,而且满目苍茫的神态,就象一个老人在哭泣,是那样无助和无奈,它没有华丽的衣衫,土色土味,终有一天它会倒下去站不起来。现在我是老屋的主人,因为我和它一样没有能耐,终有一天我和它的结果一样,划下一个可悲的句号。仅管如此,我对老屋还是有感情的,至少它给了我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而且它的特点是当今现代家庭里空调无能比上的一种优越,住着很舒服,冬天不冷,夏天不热,正如人们所说的:冬暖夏凉神仙洞。它由自然调温,不用电,不用设备,也不用花钱。这就是事物所具有的两面性,利弊往往是成反比和正比的。

我的一生和老屋一样,没有犯错误,也没有辉煌。一个本不该从文的我而偏偏和它结缘,结果废稿等身而收效甚微,而这些都是在老屋里关门造车的,就这样从青絲变成了白发,要想成功还遥遥无期。我的一切,老屋知道,有多少个白天和多少个夜晚我在爬格子,磨坏了多少笔尖又浪费了多少纸,流了多少的汗和费了多少的心血?

我没有给老屋写过文章,这是唯一的一次,思念是在有了距离感的时候,大概也有一种久入灵阑之室不闻其香的意在,所以没有离愁,只有感到它的实在和温暖。

读了文友的文章,我感到她写的真实有感情,文笔很好,是我学习的方面。在现在的农村里这样的情况还很普遍,只不过不善文词的人表达不出来,只把那种感觉装在心头,逢人谈起才能釋放出来。

老屋的散文2

我在每天度日如年的煎熬中总算熬到了五月份,终于得以向公司请假数天返回老家一解思乡之苦,期间抽空与夫一起去了趟自家的老屋。

屋前的空地上杂草丛生,屋后的红砖墙上爬满青苔,这是一座老式的两层红砖黑瓦的房子,房子前面是一条公路,左右两边和屋后是各种果树,还有些我说不出名字的杂树,房子已经闲置很久了,因为它的主人也就是我们搬家了,无人打理的房子看起来脏兮兮,如果碰上下雨天,屋内可能会四处漏雨,相比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新式房屋,这房子像一个历经沧桑满脸皱纹面容黝黑的老人。

我推门进去,屋内光线晦暗,泛黑的墙壁彰显着岁月的日久年深,满屋的霉味与蜘蛛网,墙角霉迹斑斑,我楼上楼下走进每间房看了看,每一个角落都曾留下过我无数的印迹,房子里尚有一些旧陈设,生火做饭的炉灶,几件破旧不堪的家具,地上孩子们玩过的小玩具,一家人或其乐融融或偶起争执的画面都清晰再现。

一次我做菜,我平时厨艺不佳很少做菜,当时正做着一道鱼,我问婆婆这鱼里可以放姜吗,

婆婆说当然可以,

我说我也一直认为是可以的,我娘家妈妈几乎在每样菜里都会放姜或蒜之类的,可最近从村里人那里听到一种“鱼不放姜肉不放蒜”的说法呢,

婆婆笑了笑告诉了我完整的这句话,“鱼不放姜肉不放蒜,就怕厨子不放”,

我恍然大悟说原来后面还有半句啊……

在场的夫与公公都被我逗笑了,我与婆婆也笑了……今天这方水土没有变,我们没有变,遗憾的是,我们的身边少了一位可敬可亲的老人,公公在去年因一场意外已经离开了人世。

我拿走了我此行的主要目的——一把琴。

当我离开时又回头注视了老屋良久,在中国农村,在八九十年代,这种房屋也曾风靡一时,公公婆婆在没有任何祖业可继承,没有任何资助的情况下硬是凭着一双手在村里最早一批建起了这种房子,他们是典型的中国老百姓,具有中国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质,为了儿女们一生面朝黄土埋头苦干,老屋后来又曾经过他们几次改建,才有了后来的宽敞便利,可以说老屋承载了他们一辈子悲喜的故事。

只是时代发展了,人们对居住条件有了更高的追求,这种房子不可避免慢慢被外形更漂亮室内更便利的新式房屋取代,我们的老屋终于也被扔弃在了这里,想起上一辈为这房子付出的心血不免让人心绪起伏。

岁月之河缓缓向前,人都要向前看向前走,带不走的留在回忆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春华秋实,年复一年,祖祖辈辈都是这么过来的,无论世态如何变迁,不变的是世世代代劳动人民的情怀。

老屋的散文3

老屋的后院子很大,祖父辈就种了两棵树,是沙果树。后来那一年,又把隔壁的邻居家全买了下来,他家的后院子恰巧也有树,却是一棵海棠果。

有树的后院子,是我们童年的乐园,尤其在七月流火的夏天,我通常搬弄两个破旧的沙发在树下,并在一起,拼成一张小床模样,然后往中间一躺。或者翻翻小人书,或者看树上刚刚变青的果子,那种源于自然的凉爽和惬意,就算是拥有现代化空调的豪宅,也是无法比拟的。

然而在东北,夏天总是来去匆匆,还没等在树下享乐几天,不知不觉,便有了丝丝凉意。秋天也就在某一个早晨,悄然而至。对于果树来言,秋天是最繁华的时节,因为果实总是在这个时候挂满了枝头,那硕果累累,也就构成了果树最起码的尊严和价值。

对于我们来说,秋天的后院子,更胜似尘世间的武陵源。顶端的果子因为受日光照射多,所以分外鲜艳,吃起来也绝对鲜美。但祖父却从不让我们拿着杆子去打,他只允许我们吃落下来的,好在这种情况时有发生,就算没有落下来,背着祖父人为的让它产生晃动,对于淘气的孩子来说,也不是什么难事。

于是,在一个个秋天的下午,我们放了学便会来到后院子写作业,时不时的支起耳朵,听那沙果落下的声音。只要听到“啪”的一声轻响,便会奔过去捡起来,一准是枝头熟透了掉下来的,擦干净了咬上一口,又脆又甜,往往是意犹未尽的抬起头,瞄着某个圆圆大大的果子,期待着下一个落地的,就是它了。

深秋,万木萧瑟,落英缤纷,盛装的果树也开始脱下华服,但是也就是在这几天,沙果最精华的部分才能展现出来。霜降以后,果子中间部分就多了一层透亮的光,咬 ……此处隐藏15644个字……的关于老屋的最早信息。其他的,都在回忆里。

等我赶回乡下,已是晚上八点了。(远远望去,就只看到熊熊火光)远在山脚,就看到半山腰的熊熊火光。由于山路崎岖(道路曲折),消防车停在了(路边)半山腰,一位大哥见我冲过来,问我是不是来帮忙的,我点头,他让我带两瓶灭火器上去。

一路小跑(一路小跑)上山,只见外公静坐在小路旁一块大石头上,低着头。周围没有人,我拍拍他的肩膀:“只要人没事就好。”外婆上了年纪,看到这样的情景,躺在地上嚎啕大哭,儿媳和孙儿们在一边劝导。

前面聚集了七村八乡的“邻居”,大多数都不知道怎么称呼。还有一些十多年未见的老友和同学,借着火光,才看清了他们的脸。一时间,整个村里又开始沸腾。打小以来,这样热闹的场面,除了红白喜事,只有今天这场大火,又让远房(远方亲戚)们在一起团了年。

来不及打招呼,我和几个表姐夫投入到紧张的打水救援工作中。“先灭横梁!”“先灭小巷子里的火!”“别上去!”“快去打水!”“听我的!”,人群随着火势的增大也开始沸腾起来。第一次见到这么盛大的场面,还是在自己亲戚和邻居家里,长辈们难免抑制不住内心激动,各个胸有成竹,七嘴八舌地开始指挥工作。同龄的人,紧挨着家长,一边拍照,然后低头玩手机。

“你不要提水了,现在已经没用了,消防车一会就来。”人群里的指挥官又开始发话了。然后长辈们又开始经验性地告诫我,你做的是无用功。二姐夫拎过我提的水桶,开始往厨房前的房梁泼水。“咱俩去打水吧。”他点点头。就这样,来回五六趟,二十多桶水差不多将厨房前的火扑灭了一半。

远在身后的长者说:“我看行,你再打水,我来帮忙泼水。”

人群像炸开了锅,“快去提水啊!”“再泼点水就差不多了!”“对,这个办法好!”“快去提水!”二姐夫和我看了彼此一眼,继续朝井边快走。

打水的时候我抬头问了问小表妹:“心里难受吗?”她低着头,小声应了两个字:“有点。”

不知道什么时候,一辆警车停在了身后,里面有三人。一位阿Sir下了车,简单地询问了一下情况,好像做了一下记录,然后回到了车上。走过警车旁,里面三个6S屏明晃晃,在亮度上已经完胜了偏房顽固不化的大火。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努力,火势才得以控制下来。

身后隆隆响声,我别过头对小表妹说:“你站在我前面,我给你拍张照,这是最后一次和老屋合影了。”我让她给我也拍了一张。然后挖掘机(浩浩荡荡地)浩浩汤汤的闯入,人群开始向两边退散,又掀起了另一阵高潮。

房屋基本上被烧毁,只剩下几根砖砌的柱子屹立,剩下了少许残檐破壁。

外公静坐在一旁,目视着大铁勺运动的方向。自己亲手一块块砖堆砌的五米多高的柱子,一根根在自己面前轰然倒塌。

不到十分钟,房屋左边大部分都被推倒,只剩下右边之前保护下来的厨房。挖掘机上面的小哥有所顾虑,探出头问了问:“这件(间)屋子推吗?”

三秒钟的静默,周围的邻家长辈们达成了一致意见:“推倒!推到!不然火窜过去怎么办?!?”我站在旁边,仔细分辨声音的来源,大多数都很陌生,好像从很远的地方赶来。大多只是为了赴这一场火光盛会,回到家,晚上的所见所闻变成茶余饭后的谈资,过年亲戚来窜门,还能当成爆炸性新闻给三姑六姨讲讲哩。总结起来:你们千万要小心用火。

转过身,我和小表妹聊起自己小学二年级在正门上写的两首谜语,十多年过去了,歪歪斜斜的字体依然可以辨认。第一首:大安人嫁女,台上人未来。家里无寸土,如今正发财。第二首:小风吹,吹不动,大刀砍,不裂缝。

小表妹低头笑笑,没猜出来。

我独自尴尬的傻笑,回头却没发现当年的老友。

老屋的散文14

燕子是一种候鸟与益鸟,堪称鸟中精灵。它们筑巢于居家屋檐下房梁上,特别亲近人类,而且与人同居。它们冬去春来,绝不会认错主人,一如既往地打扫旧居,繁衍生息。在春夏秋季节里,一只燕子起码要吃掉数万只害虫,燕子是害虫的天敌,庄稼的保护神。因而备受人们的青睐和保护。

过去,在我乡下的那座老屋里,每年都有燕子在房梁上做窝,最多的一年有三对燕子飞来,在一根梁上做了三只窝。老屋里燕子叽叽喳喳热闹非凡。记得有一次,几只燕子正在房梁上呢喃,母亲轻声地对我们说:“你们听,燕子在说话

呢,‘燕子燕子,不吃你米,不吃你粞,借你高梁生个子,生个子。啥人保护我的子,走出门槛拾金子,拾金子。啥人掘落我的子,走出门槛就要死,就要死。’”接着母亲又说:“燕子是家鸟,碰不得啊!谁捉燕子伤害燕子,谁就会生疮长癞痢头。”其实,她是在吓唬小孩,目的是教育我们不要伤害这些可爱的燕子。听完母亲一席话,我们反问道:“你怎么能听懂燕子的话?”母亲笑着回答:“我小时候也是听你们外婆教的。”

春暖花开时,房梁上三窝雏燕都孵出来了,每窝都有十来只,这可忙坏了燕子夫妇,天亮后只要大门一开,它们就急急忙忙地飞出去觅食,为小燕子叼来丰盛的早餐,它们穿梭般地来来往往飞进飞出,那些小燕子的胃口似乎也特别大,好像总也吃不饱,成天在窝里嗷嗷待哺。有趣的是,小燕子们很讲卫生,拉屎时把屁股往窝外一挪,将屎拉到窝外。父亲就想办法将旧簸箕、竹篮之类的盛具挂在燕窝下,垫上硬板纸,接住燕屎,以免弄脏桌椅板凳和地面。

在燕子夫妇的辛勤哺育下,渐渐地小燕子羽毛丰满长大了,由于好强,常有小燕掉到地上,它们飞不动跑不快,稍不留神就会成家猫的美餐。此时,父母就关照我们,看到落地小燕要加以保护,让大人架梯放回窝里。有一天我们惊喜地发现,三窝小燕子终于都出巢了,成群的燕子在屋里飞来飞去,它们又不时地飞进飞出,老屋里整天紫燕绕梁,一派祥和景象。

光阴荏苒,几十年转眼就过去了,父母早已作古,我们兄弟姐妹都像出巢的小燕一样,离开了世代居住的老屋,但每年清明时节,我们又像燕子一样回到老家,为已故的双亲祭祀扫墓,缅怀父母的养育之恩,再去看看生养我们的老屋,那毕竟是我们的家呀。

老屋的散文15

轻轻推开那木制的大门,在一声“吱呀”中,身体中的每个细胞都温暖了。接着便迎来了满屋的光,这光不是苍白的,它是一片黄晕。

老屋是木制的,走在上面它会发出“踏踏”的声音,它很朴素,但也很神奇,它有一股魔力,儿时的愉悦和恐慌总在进入的一瞬间消失,变的突然,变的温暖。它总是能够让你把自己交给它,并带给你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也许就是因为如此吧,燕子总是愿意把自己的巢筑在老屋,并在那里养育自己的子女,这是一种信任,一种无言的信任,一种莫名的信任。

伴随着“吱呀”一声,一股热气轻抚着我的脸,心顿时变得暖暖的。奶奶冲我喊道,“来了!”我笑了。奶奶就是如此淳朴,她不会用华丽的语言来表达对我的爱,她总是通过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来表达对我的爱,她很神奇,她也能够为我带来一种莫名的安全感,也许是因为她会给我讲故事,也许是因为她会对我大声的笑,也许是因为小屋吧!虽然它没有水泥钢筋的坚硬无比,但它朴实的外表总给人一种安全感和信任。不,也许是因为那厚道的乡情和憨厚的微笑吧!

老屋、奶奶,对,她们是一个整体,它们朴实,却能给人一种温暖,总能给人一种安全感。

《老屋的散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